“我可以去!”
“我報名參加普查!”。
2020年11月,交通運輸部就自然災害風險普查試點工作在寧夏部署以來,寧夏交通運輸系統的公路人迅速集結,背負著責任和使命,沖在急難險重崗位,毅然穿梭于山谷與河流之間,行走于城市和鄉村之間,俯仰于顯示屏與鍵盤之間,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用堅韌和智慧查出一個個風險點,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樂章。
由于地貌類型多樣、地質環境復雜,寧夏是我國崩塌、滑坡、水毀等公路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為積極推進公路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寧夏交通運輸廳精細謀劃、科學組織,形成了一套適合寧夏地區公路承災體普查的工作模式。而寧夏公路管理中心的劉剛,無愧于此次普查的“全能王”。
當普查工作的沖鋒號角吹響時,他積極投入工作中來,同參與過試點工作的個人進行經驗交流,深入學習試點地區普查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做法,為實施方案的制定提前謀劃。試點工作完成后,因普查賬號和普查軟件尚未下發,他抓好此階段空檔期,積極落實普查資金,細化招標方案,將項目合理換分為兩個標段,積極組織開展技術咨詢單位招投標工作,共引進地災專業人次20余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0人以上。專業技術團隊涉及巖土工程、物探技術、公路工程、測繪工程及遙感等專業,為全面普查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質量是普查成果的生命,質量控制是此次普查的關鍵環節,是科學、準確和真實地獲取普查數據的重要保障。劉剛通過采取多組交叉采集、多人反復核對、專家組抽查等方式,確保采集范圍覆蓋各類災害風險點、風險段,做到應采盡采,不留遺漏。
對于中衛市交通運輸部門的普查員來說,因為有著試點的經驗,2021年7月寧夏進入全面實施時,他們不僅克服時間緊、任務重的難題,想盡一切辦法,完成普查任務,同時,還對其他市縣提供成熟的經驗和做法。中衛市公路普查員們帶領普查專班技術組,召集沙坡頭區住房城鄉建設和交通局、中寧縣、海原縣交通運輸局召開4次工作推進會,針對會議提出的問題,和縣(區)普查人員共同學習探討“技術指南”,及時調整“工作計劃”,細化“普查方案”,編制印發“常見問題解析指南”,并共同赴現場實地分析研判,共同提高。
“全區1834.326千米高速公路、10.421千米一級公路設施屬性路段基礎信息采集以及自然災害風險點信息采集,2247座橋梁、29座(單洞)隧道基礎信息補充采集?!泵鎸θ蝿?,寧夏交投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普查員犯了愁,單單是養護路線的行政區劃、路線樁號、具體坐標、建造年度,工作量都已經很大了,技術指南還要求詳細采集每條線路的水毀、高邊坡、滑坡、崩塌、泥石流、沉塌陷......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區內公路承災體采集工作,必須研究制定科學有效的實施方案,必須抽調精干力量和技術設備多線作戰來完成。寧夏交投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引進第三方技術服務單位通過高新技術手段輔助開展普查工作。同時,邀請交通運輸部《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公路水路承災體普查工作實施方案》編制專家為所有普查人員開展現場培訓。
時值盛夏,正是寧夏大地一年中的溫度最高的季節,寧夏公路管理中心普查員又一次披上橘黃外衣,攜帶各類測量設備,戴上簡單的防曬裝備,穿梭在一條條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上。
固原地處黃土高原暖溫半干旱氣候區,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山多川少,塬、梁、峁、壕交錯的地理特征。今年來,因氣候因素的影響,發生了多次地質災害造成的公路中斷、阻塞。
有時為了完整的采集一處高路堤全貌照片,普查員們通常一座山,一座山的攀登,一張照片一張照片的采集。
野外作業時,每天為了能準確拍攝一張合格照片,寧夏公路普查員翻越涇幾座大山;為了采集合格的信息,普查員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在車來車往的公路上認真采集的樣子。為盡快完成采集任務,全員集思廣益,全力解決困難,一次采集不合格,二次采集、三次采集毫無怨言的樣子。外業普查時,西海固野外空曠寂寥,風像刀子一樣鉆進身體里。為了保證樣本拍攝質量,戴手套是不可能的,只能任憑雙手裸露在外接受寒風的“洗禮”。從野外回來的時候,工作人員的手沒有一只是完好的,全都是大大小小的口子……
“普查員們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全身投入此次普查中,踐行了寧夏交通人的初心和使命?!弊灾螀^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說。截至10月底,寧夏交通運輸行業已完成高速公路調查里程1945.908公里,完成比例100%;普通國省干線4774.907公里,完成比例97.02%;農村公路28905.452公里,完成比例96.24%;橋梁5032座,完成比例98.03%;隧道35座,完成比例100%。(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