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臨安,富有詩意和古風古韻的名字的背后,也是現實版圖里的山清水秀?!爸袊褡又l”、“中國山核桃之鄉”等一個個稱號,是臨安豐富生態的縮影。但另一方面,小流域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易發多發。
如何把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的底數摸清,又如何將調查數據加以充分利用,臨安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也得到了上級部門的高度認可。
2月24日-25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數據核查工作組赴浙江省開展為期2天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調查數據核查工作,杭州市臨安區被選為全省唯一核查點位。
早在2020年,國務院在全國開展了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臨安區入選為試點縣。在此后的一系列工作中,臨安結合自身特點,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出了眾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在入選為試點縣后,臨安區在1年時間內完成了氣象、水旱、地質、地震、林火、內澇6類災種的致災因子調查,房屋、公路、橋梁、人口等承災體調查,避災場所、救災物資、消防隊等減災能力調查,以及歷史災情、重點隱患等調查。
在工作機制上,臨安區大膽探索,集成整體合力強化組織保障,集聚優勢兵力強化技術保障,集中有限財力強化經費保障。通過三大保障,確保普查工作順利推進。
調查中,如何確保調查數據的精準,臨安區通過探索“三重審核”機制、自動校驗機制、專家評審機制,三重機制并進,確保普查數據精準。
在確保精準的基礎上,臨安區還主動加碼,自我賦能,結合實際、自我加量,開展一系列自選動作,例如交通部門在完成66條國、省、縣道共計994公里風險點普查的基礎上,啟動近1000公里鄉、村道風險普查工作。
臨安區還主動延伸任務鏈,在做好致災因子、減災能力等基礎調查的同時,將普查任務鏈延伸至數據的區劃評估環節,在此基礎上,完成人口、經濟等承災體脆弱性分析及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區劃,為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努力讓數據“會思考”“會說話”。
總體上,臨安區的 “災害普查” 工作摸清了災害底數、查明了減災能力、認識了風險水平。
普查成果重在應用,數據摸清摸準之后,臨安區在數據上不斷追求“會應用”。
2021年10月,臨安區又入選為浙江省“普查成果應用試點縣”。為深化普查成果應用,推動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成果轉化,強化系統的分析研判能力和實用性,臨安區對普查成果應用方案進行了積極探索。
目前,通過自然災害“災前-災中-災后”全周期管理,臨安區最終建成科學、高效、易用的自然災害防御和決策支撐體系,全面提升了臨安防災減災的數智化水平。臨安區以“一平臺兩倉三化四鏈五圖”來實現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響應和指揮防御,也為臨安社會經濟安全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下一步,臨安區將針對國普辦數據核查工作組反饋的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整改、舉一反三,著力推動普查成果在防災減災救災等方面的應用,全面提升臨安區自然災害綜合防御能力。(圖片:王芹言 韓子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