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全面開展以來,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站位謀劃部署,將相關內容納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重大決策部署;全省各級各部門強化協同配合和舉措落實,扎實有序開展普查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22年3月底,我省已全面完成地質、海洋、水利、氣象、地震、生態環境、建設、交通、應急、林業等10個行業數據調查采集任務,普查總體調查進度95.4%(含數據質檢進度),居全國前列。3月13日,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應急時刻》對我省普查的經驗做法進行了18分鐘專題報道。
一、堅持機制統領,壓茬推進實施。省普查辦加強工作統籌,實施專班運作,定人聯系、定期調度、不定期實地調研督導,全面推進實施。構建地區、行業部門“賽馬”機制,先后出臺普查試點方案、總體實施方案,細化時間表和任務書,清單管理、掛圖作戰;完善考核機制,將普查工作納入省政府對各市、縣(市、區)政府和省級相關部門安全生產和消防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累計召開聯絡員會議、技術論證會議等20余次,印發工作簡報62期,交流工作情況,通報各地工作進展,實施成績晾曬排名,對進度落后的地區和部門實施約談提醒、發函督辦,真正壓緊壓實地方和行業部門責任,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標準先行,提高普查精度。結合我省沿海、山區、平原等不同地形地貌災害特點,在國家要求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制定多項標準和導則,拉高工作標桿。創新制定城市內澇災害風險普查實施方案與技術導則,明確排查評估標準,建成內澇普查系統模塊,率先在全國開展城市內澇風險隱患調查;部署開展150個鎮街1:2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69個縣8000余個重點防御村落山洪災害補充調查;將道路高風險點段詳查的范圍從縣道拓展到鄉村道路,精度和要求均超過全國標準。
三、堅持保障支撐,確保工作質量。省、市、縣三級累計投入15億元,特別是省級財政下達普查專項經費1.57億元,資金保障有力;統籌動員全省6萬余個網格33萬名網格員等基層力量、710余家技術支撐單位7800余名技術人員等專業力量和3000余名志愿者參與普查,人員保障到位。下發工作提示函,指導地方有效規避第三方技術單位兼任“運動員”和“裁判員”;加強數據核驗,落實“內-外-內”交叉核驗機制,通過“自主審”“智能審”“專家審”三重審核和交辦單、聯系單、督查單、反饋單“四單”工作模式,清單式、閉環式把控普查數據質量。今年2月,我省順利通過國務院普查辦質檢組實地核查,抽查數據準確率達到98.8%。
四、堅持應用導向,推進成果轉化。通過揭榜掛帥、省級出題、地方選題答題等方式,確定安全生產、自然災害2個普查成果應用重點領域,選定16個普查成果應用試點縣(市、區)、6個代表性項目、14項課題內容,推動實現一地創新、全省受益推廣。目前,省普查辦會同各行業部門結合普查成果組織研發綜合風險評估與動態輔助決策模型,應用于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人員轉移、應急救援、災后恢復等實戰,并推動防汛防臺在線等數字化平臺持續迭代。防御臺風“煙花”期間,通過平臺動態更新區域綜合風險“五色圖”,累計向各地各部門發出工作告知函17份、風險提示單12份、督辦單6張,實現災害風險靶向研判;運用“安全碼”及時轉移風險區群眾200余萬人,緊急調度5877名搶險救援人員和20.57萬件物資裝備馳援各地,實現大災損失輕、人員無傷亡。